公司新闻
历史人物小故事:李清照爱国
宋王朝经由167年“清明上河图”式的宁静繁荣之后,天降煞星,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。金人一锤砸烂了国都汴京(开封)的琼楼玉苑,还掠走了徽、钦二帝,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急忙南逃,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。
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,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。南渡第二年,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,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。一天深夜,城里发生叛乱,身为地方主座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,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。
事定之后,他被朝廷革职。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,在这件事上却体现出大节大义,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。赵被革职后匹俦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偏向流亡,一路难免有点别扭,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。
当行至乌江镇时,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,不觉心潮起伏,面临浩浩江面,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: 生看成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愿过江东。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,面有愧色,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。
1129年8月,丈夫赵明诚刚去世,9月就有金兵南犯。李清照带着极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。
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门路,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。可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,他不代表国家,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。
他从建康出逃,经越州、明州、奉化、宁海、台州,一路逃下去,一直飘泊到海上,又过海到温州。李清照一孤未亡人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偏向,自己雇船、求人、投亲靠友,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,这样苦苦地坚持着。
赵明诚生前有托,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,而且《金石录》也还没有出书,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。她另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小我私家实在难以保全,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,可是她始终没能追上天子。她在当年11月流离到衢州,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。
这期间,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、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。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。 1130年11月,皇上看到身后追随的人太多倒霉逃跑,爽性就下令遣散百官。
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,就更感应无限的失望。就按封建社会的看法,国家者领土、国君、黎民。今领土让人家占去一半,国君让人家撵得狼狈而逃,黎民四处流离。
国已不国,君已不君,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?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。 约莫是在遁迹温州时,她写下这首《添字采桑子》: 窗前谁种芭蕉树?阴满中庭。阴满中庭,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。
伤心枕上三更雨, 点滴霖霪。点滴霖霪,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。 “北人”是什么样人呢?就是流离之人,是亡国之民,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。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,所以“北人”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,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。
“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”,我们听到了什么呢?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唤,听到了陆游“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”的叹息,听到了辛弃疾“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”的无奈,更又好像听到了“我的家在松花江上”那悲凉的歌声。1134年,金人又一次南侵,赵构又弃都再逃。
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。国运维艰,愁压心头。有人请她去游四周的双溪胜景,她长叹一声,无心出游: 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
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双流。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
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,国家支离破碎,随处物是人非,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。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。
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的家愁、情愁,现在国已破,家已亡,就是真有旧愁,想觅也难寻了。她这时是《诗经》的《黍离》之愁,是辛弃疾“现在识尽愁滋味”的愁,是国家民族的大愁,她是在替天发愁啊。 李清照是恪守“诗言志,歌永言”古训的。她在词中所歌颂的主要是一种情绪,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、志向、好恶。
因为她的词名太甚,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。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,就能更好地明白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、挣扎和追求,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。 1133年高宗突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、钦二帝,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。
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,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。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,愿冒险一去。李清照日夜体贴国是,闻此十分激动,满腹愁绪蓦地化作希望与激情,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。
她在序中说:“有易安室者,父祖皆出韩公门下,今门第沦替,子姓寒微,不敢望公之车尘。又贫病,但神明未衰弱。
见此大命令,不能忘言,作古、律诗各一章,以寄区区之意。”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、身心憔悴、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,却还这样体贴国是。不用说,她在朝中没有职位,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。
可是她站了出来,高声赞美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:“愿奉天地灵,愿奉宗庙威。径持紫泥诏,直入黄龙城。”“脱衣已被汉恩暖,离歌不道易水寒。”她愿以一个民间未亡人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:“闾阎嫠妇亦何如,沥血投书干记室”,“不乞隋珠与和璧,只乞乡关新信息”,“子孙南渡今几年,飘零遂与流人伍。
欲将血泪寄山河,去洒东山一抔土。”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《八咏诗》而得名的一座名楼。李遁迹于此,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山河,不禁临风感伤: 千古风骚八咏楼,山河留与后人愁。
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。《题八咏楼》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,这那里像一个流离中的女子所写啊。
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。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。
时日推移,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,但亦然佼佼不群,风骨不减当年。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,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,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。我仰望危楼,俯察巷陌,深感词人英魂不去,长在人间。
李清照在金华遁迹期间,还写了一篇《打马赋》。“打马”本是其时的一种赌钱游戏,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,状写金戈铁马,挥师战场的气势,谴责宋室的无能。
文末直抒自己义士暮年的壮志: “木兰横戈好女子,老矣不复志千里。希望相将过淮水!”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瞥见,她真是“位卑不敢忘忧国”,何等地心忧天下,心忧国家啊。
“希望相将过淮水”,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,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呼:过河!这是一个女诗人,一个“闾阎嫠妇”发出的呼唤啊!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。这愁中又多了几多政治之忧,民族之痛啊。
本文关键词:b体育官网登录入口,历史人物,小,故事,李清照,爱国,宋王朝,宋
本文来源:b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首页-www.tongzhencet.com